侯志學委員:
政協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關于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推進全區新型工業化進程的提案》(第0873號)收悉。自治區工信廳立足職能職責,以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現答復如下:
一、加強政策引導
近年來,自治區工信廳圍繞“兩件大事”,錨定“闖新路、進中游”目標,牢固樹立“加快發展、大抓發展”理念,把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作為工業調整優化升級的主攻方向,出臺一系列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加快構建形成多元發展、多極支撐的新型工業化產業體系,為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一)高端化發展方面。對投資5億元及以上且竣工投產的制造業重點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基本建設項目,按照實際貸款利息的30%給予一次性貼息獎補;對新認定的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和自治區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分別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一次性獎補;對新認定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和自治區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分別給予500萬元、300萬元一次性獎補;對于投資2000萬元及以上且已完工的制造業技術改造項目,按照當年技術改造設備投資的20%。
(二)智能化發展方面。支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對列入自治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的盟市,給予5000萬元獎補。對列入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的盟市,給予5000萬元獎補;按照首版次軟件取得知識產權或證書規定期限內截至申請時的實際銷售總額的20%給予補助;對企業新開發的工業軟件(工業APP),按照研發該產品實際投入金額的20%給予補助。
(三)綠色化發展方面。對年節能量2000噸標準煤以上的節能技術改造項目,每節約1噸標準煤給予200元獎補;對大數據中心電源使用效率(PUE值)首次降低到1.3的,按照技改投資額的10%獎補;對年節水量5萬噸以上的節水技術改造項目(包括打捆項目),按每節約1噸水給予10元補助;對新建工業固廢資源綜合利用量1萬噸/年以上的采用先進適用技術進行工業固廢和再生資源高端化、綠色化、循環化利用項目,按每綜合利用1噸給予10元補助;再生資源中廢塑料、廢紙回收加工利用量在1千噸/年以上的項目按設備投資額的10%補助;對自治區低碳示范園區、零碳示范園區給予獎補。
(四)創新發展方面,對新創國家級、自治區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設計中心,對新認定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對新認定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全國“質量標桿”企業,對主導制定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企業,參與制定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研發經費補助;對列入《內蒙古自治區新技術產業化應用指導目錄》的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在自治區內實現轉化應用的項目,按實際完成投資額的20%給予一次性獎補;對按新化學藥品注冊分類注冊申請獲批或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藥品品種,給予一次性獎補。
(五)市場主體培育方面。對自治區認定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小巨人”企業,分別給予20萬元、50萬元、100萬元一次性獎勵;對新認定的自治區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和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分別給予300萬元、500萬元一次性資金獎補;對引導和推動自治區制造業企業扎根所屬細分行業產品“精耕細作”,專注于細分行業產品創新、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對認定為自治區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的企業獎勵100萬元,對認定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的企業獎勵200萬元。
(六)工業園區建設方面。支持工業園區供水、供熱、供氣、消防、污水處理、固廢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對綜合實力考核評價前3名和招商引資、畝均效益、稅收貢獻、爭先進位、科技創新等單項指標考核評價前3名的工業園區給予資金支持。
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出臺一系列支持制造業發展政策,激發制造業企業發展內生動力,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全年全區制造業投資增長46.4%,占全部投資的比重提高4.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7%,高于規模以上工業4.3個百分點;制造業占GDP比重達20%,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
(一)推動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堅持項目為王導向,打造形成制造業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新格局。落實重點產業鏈包聯推進機制,按月調度項目進展,加強項目儲備,全力推動先進制造業產業鏈項目落地開工、投產達效。2023年實施重點工業項目(除能源外)887個,其中先進制造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項目658個,累計完成投資2676億元。全區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46.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7.4個百分點。新創建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28個,自治區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2個、自治區級制造業創新中心1個,新認定技術裝備首臺套及關鍵零部件項目14個、新材料首批次項目4個。加快推動“兩個稀土基地”建設,國內首臺可調壓固態儲氫系統示范裝置正式投運,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稀土冶煉項目北方稀土10萬噸綠色冶煉升級改造項目開工建設。
(二)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推動產業“智改數轉”取得積極成效,研究制定自治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試點方案和工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累計培育數字化轉型標桿示范企業9戶。數字化底座進一步夯實,新建5G基站1.98萬座,新增工業互聯網平臺6個,上平臺企業突破10萬戶,新創建智能工廠4個、數字化車間24個、“機器換人”項目15個,有力促進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全區生產設備數字化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49.6%、60%。組織4場“百城千園行”工業互聯網一體化進園區活動,智慧園區建設實現全覆蓋。
(三)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把綠色低碳要求貫穿制造業發展全過程,產業“含綠量”持續提升。電石、鐵合金等“兩高”行業限制類產能加快退出,退出率分別達到100%和90%。節能節水有力推進,實施節能節水改造項目208個,節能量107萬噸標準煤、節水量1250萬噸。綠色制造示范體系不斷完善,新創建綠色工廠67家,綠色產品30個、綠色園區4個、綠色供應鏈13個。綠色低碳技術裝備擴圍推廣,在冶金、化工等25個重點行業新推廣節能、節水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裝備產業48項目。綠電交易取得實質性進展,組織開展區內首批綠證交易,年度綠證成交總量達92萬張,有效助力產業綠色低碳發展。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2024年,自治區工信廳全面落實自治區新型工業化大會部署要求,以做強做優做大工業總量為目標,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強化技術創新,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完善園區基礎設施,促進工業調整優化升級。同時,加大銀企對接力度,繼續加強產融合作,充分發揮“助保貸”“信易貸”平臺作用,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貴的問題,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體現內蒙古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全區“闖新路、進中游”提供堅實支撐。
(一)全力穩定工業增長。抓好自治區推進新型工業化“1+7”政策體系落實。細化2023年自治區出臺的稀土、焦化、鐵合金等領域相關政策。抓實項目投資,強化運行監測。確保實施的重點工業項目早投產、早達效。圍繞特定的產業集群和產業鏈的關鍵節點開展精準招商,引企入園、做大總量、提升效益。梯度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導向和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筑牢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謀劃未來產業、發展戰略資源產業,加快構建“5+5+6”新型工業化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能源、冶金、化工、建材、農畜產品加工五大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做優做強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五大新興產業。積極謀劃布局未來產業和細分賽道,提前做好規劃布局,形成梯度發展格局。
(三)大力推進數智賦能。推動產業智改數轉,制定實施工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方案,組織開展工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創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做好數字化轉型服務,引育一批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分產業、分領域組織召開數字化轉型現場推介會。繼續支持建設一批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大民爆、危化品行業“機器換人”力度。加快建設5G基站、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等數字基礎設施。在優勢行業繼續布局一批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一批“5G全連接工廠”等典型應用場景。
(四)全面推動綠色發展。開展低碳、零碳園區創建,推動工業用能低碳轉型。綠色金融、合同能源管理、效益共享、設備租賃等多種模式幫助企業開展節能技改。加大綠色低碳先進技術、裝備和產品推廣應用力度。持續開展節水型企業、節水標桿企業和節水型園區創建。加強綠色制造示范創建,梯度培育一批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持續加大對企業實施工業固廢項目開展相關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
衷心感謝對自治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心和支持。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