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創新動能的活力主體,是補鏈強鏈的中堅力量,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我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和質量“雙提升”,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化發展路徑,以推動制造業做優做強為主線,以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為主攻方向,以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為基礎,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
二、工作目標
遵循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成長路徑,通過精準培育,到2025年,創新型中小企業超過200家,梯度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0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家。
三、重點任務
(一)梯度培育行動
1.持續抓好企業進規。加大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未進規工業企業、800萬元-2000萬元的小微工業企業和固定資產投資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作為重點對象,分年度建立“進規”企業培育庫,做好跟蹤服務,每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0家以上。對首次進入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給予獎勵(不含退規企業重新進規),其中“小進規”企業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仙桃市中小企業成長工程以獎代補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仙政辦發〔2017〕27號)給予一次性獎補2萬元;“新進規”企業給予一次性獎補5萬元。對當年進規的工業企業上一年度購置設備超過300萬元的,參照《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實現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仙政規〔2021〕7號)第一條的標準給予補貼。(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各鎮、街道、場、區)
2.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按照工信部《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省經信廳《湖北省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實施細則》有關要求,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培育庫,落實各類政策措施,加大培訓輔導力度,支持庫內企業積極爭創湖北省創新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創新型中小企業達到100家以上,每年新增3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各鎮、街道、場、區)
3.爭創專精特新企業。對照湖北省專精特新企業認定標準,對成長性較好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實施分類指導和跟蹤服務,整合各類資源和要素,支持申報專精特新企業。2022年,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要達到35家,每年新增10家以上;到2025年,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每年新增4家以上,力爭獲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3家以上、國家領航企業1家以上。對首次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省級財政給予獎補的基礎上,市級財政再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元;對新招引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投產達效后,給予一次性獎補20萬;對首次獲批省級的企業,按照仙政規〔2021〕7號文件給予獎勵;對通過復核的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給予一次性獎補5萬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招商服務中心,各鎮、街道、場、區)
(二)創新轉化行動
4.支持企業技術改造。激發企業投資活力,精準支持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培育壯大新動能等投資項目,市級技改專項資金由3000萬元增加至6000萬元,可根據技改實施情況逐年增加。對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設備投入在仙政規〔2021〕7號文件獎勵的基礎上提高2個百分點。聚焦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破解“卡脖子”問題,補齊重大短板,力爭進入湖北省關鍵技術攻關目錄。(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市科技局)
5.支持企業數字賦能。引導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轉型,重點培育兩化融合貫標、上云標桿、智能化工廠、數字化車間等,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對獲得工信部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獲得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對首次獲得上云標桿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10萬元。從專精特新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中,每年選擇10家以上實施數字化改造,除享受相應技改獎補政策外,再按照設備購置額的5%給予補助,達不到技改獎補標準的按設備購置額的10%給予補助,單個企業最高不超過50萬元。每年認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1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財政局)
6.支持企業研發創新。支持企業獨立或者聯合高校院所建設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企校聯合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實驗室)等省級以上科技、發改部門認定的研發機構或公共創新載體,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支持科技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仙政規〔2021〕6號)給予支持獎勵。完善中試基地績教獎補機制,將企業牽頭中試基地納入省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予以支持。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自主研發成果知識產權保護,指導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開展發明專利布局,建立核心技術專利池;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高價值專利組合培育,對符合《仙桃市關于促進知識產權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仙政規〔2022〕11號)申報條件的項目,予以優先立項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
(三)金融賦能行動
7.開展金融攻堅行動。加大推進金融支持制造業發展工作力度,引導金融機構聚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白名單”。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產品創新,通過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擔保貸款等方式,適當提高抵質押率,擴大商標、專利、設備等可接受抵質押物范圍,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提高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首貸率、續貸率和獲得感。(責任單位:市金融辦、人民銀行仙桃支行、中國銀保監會仙桃監管組)
8.加速企業上市培育。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納入擬掛牌、上市后備企業名單,積極幫助后備庫企業對接資本市場。搶抓北交所成立的新機遇,開展北交所上市培訓及診斷輔導服務,全力打造北交所“仙桃板塊”。對上市培育企業,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解決企業在上市過程中涉及的各類問題。對成功上市掛牌融資的企業,按照《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的意見》(仙政規〔2021〕9號)給予獎勵。(責任單位:市金融辦、市經信局)
9.逐步壯大專項基金。發揮政府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加大對上市后備企業的跟投力度。強化與社會資本合作,逐步設立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基金,不斷壯大基金規模,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投融資支持力度。(責任單位:市城投公司、市高新投公司)
(四)品牌強市行動
10.加強品質建設。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設立首席質量官,全面提升企業產品質量管控能力。對主導制定、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專精特新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對獲得中國質量獎、長江質量獎、仙桃市漢江質量獎的專精特新企業,分別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50萬元、20萬元。對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認定的專精特新企業,給予一次性20萬元獎勵。對獲得工信部“工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認定的專精特新企業,給予一次性20萬元獎勵。(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經信局)
11.加強品牌創建。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從“生產制造模式”向“品牌增長模式”轉變,幫助企業結合自身經營活動編制品牌戰略,制定中長期商標品牌發展目標,提升品牌運作能力。加強商標品牌指導站建設,圍繞商標注冊、運用、管理、保護四大環節,指導企業增強商標意識、提升商標運用能力、健全商標管理制度、強化商標維權保護,提升商標品牌工作效能。支持相關區域構建特色產業集群,打造競爭力強、美譽度高的區域品牌。(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經信局)
12.加強市場推廣。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加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APEC中小企業技術交流展覽會等各類展會,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搭建產品、技術展示平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助力拓展國內外市場。對參加境外展會的企業,按照展位費的50%予以支持,最高不超過20萬;對參加國內展會的企業,按照展位費的30%予以支持,最高不超過10萬。鼓勵企業充分利用信息化平臺,大力拓展電子商務。(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經信局)
(五)服務優“仙”行動
13.加強人才支撐。開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人才需求摸底調查,建立專精特新企業人才引進綠色通道,支持專精特新企業引進培育高精尖缺人才和高水平科技研發團隊,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招引的各類人才落實我市人才政策。(責任單位:市委人才辦、市人社局,各鎮、街道、場、區)
14.加強企業培訓交流。每年從市技改專項資金中列支50萬元,用于組織開展企業家培訓交流活動,具體開支采取“一事一議”。組織專精特新企業家到國內著名高校、企業學習研修;加強與國內雙一流高等院校合作,開展專精特新經營管理領軍人才訂單培訓;實施中小企業培訓工程,開展“模塊化、個性化、菜單式”教學培訓。精心組織企業參加“創客中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對進入創客組或企業組全國50強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補10萬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各鎮、街道、場、區)
15.建立公共服務網絡。建立專精特新服務專欄,通過“線上+線下”服務方式,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配備服務專員,全面提升服務水平和質量。遴選、匯集一批全國知名服務平臺或機構,嵌入嫁接本市市場平臺,從“政策+資本+服務+載體”等多個方位,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供政策咨詢、管理提升、檢驗檢測、技術轉移、人才培訓、市場開拓、投資融資等全方位“點對點”專業服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
四、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市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市直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仙桃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各地、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明確專人、明確目標,積極挖掘和培育優質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責任單位:市政府辦、各成員單位、各鎮、街道、場、區)
2.合力扶持發展。各部門要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要幫助企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開展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承擔相關科技專項;要為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保護企業品牌、知識產權,打擊假冒、侵權行為;做好獎勵資金保障工作;要積極幫助企業引進急需人才。(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經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場監管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
3.加強考核激勵。建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考核機制,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目標任務分解到各地,作為市對各地工業經濟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對任務完成好的地方在考核中予以加分。(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鎮、街道、場、區)
4.加強宣傳引導。及時總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經驗,樹立一批全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標桿和典型,充分利用網站、公眾號等各類媒體,通過編印典型案例、組織企業學習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專題宣傳,引導和帶動全市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強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企業和企業家創新發展、追求卓越的典型事跡,引導更多的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責任單位:市委宣傳部、市經信局,各鎮、街道、場、區)
本意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市經信局負責解釋,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執行期間,如遇上級政策調整,按調整后的政策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