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開發區、新區、園區管委會,市各有關部門和單位:
《關于加快推進新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宿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4年1月7日
關于加快推進新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我省關于新型食品產業發展的相關要求,進一步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重點產業鏈培育工作部署,推動現代農業“接二連三”,促進我市新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特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落細落實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精神,堅持“四化同步”集成改革路徑,圍繞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準確把握食品消費市場新變化新需求新趨勢,搶抓新型食品產業快速發展機遇,充分挖掘特色優質農產品資源、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加工水平、拓展銷售市場,加快建設新型食品產業強市,構建城鄉產業協同融合發展新格局。
(二)目標任務
堅持“長三角中央廚房”的發展定位,錨定“省內做示范,全國有影響”的目標要求,將宿遷市新型食品產業打造成“研發能力強、聯農帶農強、基礎配套強、產業集聚度高、效益貢獻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的“三強三高”特色優勢產業。到2025年,全市新型食品產業規上產值突破400億元。
——構建鏈條完整的新型食品產業體系。堅持強鏈補鏈延鏈,以優質稻麥、綠色果蔬(食用菌)、畜禽蛋奶、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為原材料的加工產業鏈更加完善,冷鏈物流、保鮮包裝、網絡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業更加健全。
——構建富有競爭力的新型食品加工企業集群。全力開展重大項目招引,聚力推進龍頭企業培育,著力推進中小企業孵化,形成以旗艦型“鏈主”企業為引領,上下游企業集聚、協同配套的新型食品加工企業集群。
——構建支撐能力強的新型食品產業載體。圍繞企業向園區集聚,優化食品產業園和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空間布局,加快轉型升級和提檔擴容,園區承載能力顯著增強。
(三)重點方向
立足現有食品加工產業基礎和農產品特色優勢,以預制食品產業為牽引,圍繞休閑食品、方便食品、速凍食品、發酵食品等現代食品產業發展方向,著重提升即食、即烹、即配、即熱產品創新能力、加工能力,推動“三群四鏈”補鏈延鏈。到2025年,在豬肉食品、水產品加工、果蔬(食用菌)加工三個領域加快突破,產業鏈條基本建成;在稻米糧油(速凍面食)、肉禽加工、乳制品以及寵物食品四個領域,加快擴量提質,形成競爭優勢。
二、重點舉措
(一)實施產業主體培育行動。堅持內培外引并重,快速擴大增量、做大存量,加速新型食品產業總量擴張。突出重大項目引建,按照“強鏈、補鏈、延鏈”要求,加大產業鏈招商力度,加強“宿遷產業鏈招商熱力圖”應用,充分發揮“宿遷產業鏈招商熱力圖”要素資源“數據庫”、產業圖譜“信息包”和項目評價“工具箱”的作用,謀劃新型食品產業專題招商活動,重點招引一批旗艦型、龍頭型、基地型項目,力爭每年新招引固定資產投資億元以上新型食品加工項目30個,其中5億元以上項目10個。突出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建立健全龍頭企業培育清單,明確發展重點、確定培育目標,實行“一企一方案”,支持龍頭骨干企業通過研究新技術、引進新設備、研發新產品、增加新投資等方式成長為“鏈主”企業、上市企業。突出規模企業擴容,以新招引項目和中小企業為重點,建立規上企業培育庫,分類指導、因企施策,對新引建項目,加強跟蹤幫辦,確保投產達標;對中小企業,堅持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注重與龍頭企業協同配套,加大紓困解難力度,加快“小升規”進程,迅速擴大規上企業集群。到2025年,新增規上食品加工企業50家以上,新增年開票銷售超億元、10億元分別達20家、10家,力爭在開票銷售50億元以上企業實現突破。(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統計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各功能區管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以下均需各縣區(市各功能區)負責,不再列出)
(二)實施園區載體建設行動。優化食品產業園(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空間布局,充分發揮宿遷經開區國家食品產業園龍頭帶動作用,進一步提升集聚度和綜合競爭力;加快各縣區(市各功能區)食品產業園和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的規劃建設,納入“一區多園”政策體系;鼓勵各縣區(市各功能區)向主要農產品優勢區、重點(特色)鄉鎮布點建設園區,重點加快沭陽(李恒)綠色休閑食品產業園布局規劃,加快泗陽(來安)食品產業園提檔升級步伐,加快泗洪(雙溝)綠色食品產業園、宿城(埠子)食品產業園建設進程,加快宿豫(來龍)食品產業園規劃落地。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按照新型食品產業需求,加強冷鏈物流、冷鏈倉儲、水電氣熱、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提升載體能級。到2025年,食品產業園(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產值突破260億元。(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三)實施技術創新提升行動。推動企業綠色化改造,支持骨干企業改進工藝技術,開展清潔生產,積極創建綠色工廠;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支持企業智能裝備更新,創建智能工廠、智能車間。推動企業創新能力建設,支持企業建設技術中心和產品研發中心,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聯合攻堅食品加工營養和風味保持、速凍保鮮、微生物控制、鹵味食品定量鹵制工藝、天然食品添加劑生物制備等關鍵技術。鼓勵利用本土農產品資源優勢,開發具有宿遷特色的新產品。到2025年,新創建市級以上企業技術研發機構10家,開發年銷售額超5千萬元的新產品1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
(四)實施產業協同發展行動。支持新型食品加工企業通過訂單生產合作、自主投資等方式,建設標準化原料生產基地。鼓勵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打通上下游,建設產業化聯合體,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支持原料生產基地提檔升級,按照機械化、智能化、設施化、綠色化要求,推動稻米糧油、林果蔬菜、畜禽養殖、水產品等原料生產基地改造提標。到2025年,培育形成各類新型食品加工原料訂單基地30個以上,新建省、市級產業化聯合體1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
(五)實施品牌打造促進行動。推進新型食品產業全鏈式標準化建設,圍繞從原料到包裝的全過程,制定本土食品加工標準體系,爭創國家級、省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加強品牌營銷推廣,聚焦“宿有千香”公用品牌打造,實行“公用品牌+企業品牌”模式,把符合標準的新型食品加工企業納入品牌培育體系,開展食品加工“名品”“最受歡迎食品”評選活動,建立宿遷食品加工產品庫,結合“宿有千香”品牌協同推廣運作,在主要媒體重點宣傳,集中培育一批名優特精產品。加強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支持企業申報中國質量獎、省長質量獎、市長質量獎、江蘇精品、宿遷精品、有機農產品等認證。到2025年,力爭獲批省級、國家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試點項目5個以上,獲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5個以上,開發食品加工“名品”10個以上,培育行業內有影響力的本土企業品牌3個以上。(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供銷總社)
(六)實施冷鏈物流體系補強行動。加快構建產地預冷、冷鏈運輸、冷鏈倉儲、定制配送等全冷鏈物流體系。圍繞新型食品加工原材料從田頭到加工車間的關鍵環節,以農產品優勢片區為重點,突出黃河故道區域、泗陽S245省道沿線、宿豫S325省道沿線等片區,推進田頭冷倉建設,加快推進駱馬湖、洪澤湖沿線冷鏈集配倉建設。圍繞食品加工銷售配送環節,推進宿遷電商物流園、運河宿遷港物流園、宿遷耿車電商快遞產業園、中國農批宿遷市場等重點物流園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各類新型食品加工流通企業發展“中央廚房+冷鏈宅配”新業態新模式,新建或改建前置倉等末端冷鏈配送站點,配備移動冷庫(冷箱)或建設冷鏈物流快遞專柜。鼓勵依托食品產業園(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冷鏈物流集配中心。到2025年,新建產地冷藏保鮮設施80個以上,圍繞食品產業園建成冷鏈物流集配中心8個。(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市供銷總社)
三、政策扶持
(一)項目招引方面
1. 對新招引的計劃投資億元以上新型食品加工項目,實行“五個一”掛鉤幫辦,按照“一項目一議”的方式,由項目落戶的縣區(功能區)優先給予重點支持。
2. 對引進的補鏈強鏈項目,屬于關鍵環節清單的,給予不超過實際投入20%的獎補,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200萬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
(二)企業培育方面
3. 對首次升規入統的新型食品加工企業,獎勵15萬元;依據企業規模,優先對應申報國家、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4. 對銷售收入首次達到億元的獎勵5萬元,首次達到5億元的獎勵10萬元,首次達到10億元的獎勵20萬元,每新上一個10億元臺階再獎勵20萬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
5. 對優勢企業全資收購上下游中小企業延伸拓展產業鏈條的,給予收購額3%獎勵,最高不超過100萬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
(三)載體建設方面
6. 對新獲批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的縣區(功能區),給予500萬元獎勵。(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7. 對食品加工年產值超50億元的食品產業園(農產品加工集中區),給予300萬元獎勵,每新增一個50億元,再行獎勵300萬元。(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四)創新驅動方面
8. 對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生的研發費用給予30%補貼,最高300萬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
9. 對首次認定為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獎勵30萬元;對新認定為省級院士工作站的,獎勵100萬元。(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
10. 對主導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分別給予60萬元、40萬元一次獎勵;對提出省級、市級地方標準或技術規范研制項目并得到立項許可,作為主要起草單位的,經標準主管機關依法發布后,分別給予10萬元、5萬元一次性財政獎勵。(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財政局)
(五)技術改造方面
11. 對列入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庫、當年實施的技術改造項目,按照現行相關規定給予獎勵。(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統計局、市財政局)
12. 對獲批省級示范智能工廠、車間的,分別給與不超過200萬元、 50萬元獎勵。(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
13. 對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循環經濟項目,設備投資500萬元以上,按照6%獎勵,最高200萬元。對新命名為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和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的,分別獎勵50萬元、40萬元。獲批國家、省綠色產品的,分別獎勵30萬元、20萬元。(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
(六)產業協同方面
14. 對投資超1000萬元建設原材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的新型食品加工企業,納入所在縣區(功能區)農業重大項目獎補。
15. 對牽頭建立產業化聯合體的規上企業或新成立的食品(農副產品)營銷企業,與上游農場(合作社)或上下游加工企業開展訂單合作,且年采購額不低于500萬元的,按其年采購額增量的2%給予獎勵,單個企業獎勵總額不超過100萬元。(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七)品牌營銷方面
16. 鼓勵新型食品加工企業參加國際和全國性食品展會,對參加市貿易促進計劃內的相關展會和自行參加的其他境外展會按照標準給予展位費支持。(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17. 對新成功入圍農業農村部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的食品加工品牌主體,給予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新獲評為江蘇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產品品牌的,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首次獲得“宿遷精品”品牌的主體補助20萬元,鼓勵創建“江蘇精品”“中國精品”。(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18. 實施品質提升獎補,對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新型食品加工企業,每家獎勵10萬元。(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八)冷鏈物流方面
19. 支持在產地就近建設改造具有商品化處理和跨區域配送功能的農產品產地集配中心,配備產后清洗、加工、預冷、烘干、質檢、分級、包裝、冷藏等設備,提升農產品商品化處理能力。按不超過實際投資額的40%給予獎勵,最高400萬元。(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財政局)
20. 對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已登記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建或改擴建的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優先申報省級項目支持,按照不超過建設設施總造價的30%進行補助,單個主體建設冷藏保鮮設施補助限額最高不超過100萬元。(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財政局)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組織保障。強化統籌協調,充分發揮新型食品產業鏈聯席會議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各部門協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研究解決重大問題,統籌推進新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各縣區(市各功能區)要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研究落實具體措施,為新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市各有關部門、單位要加強協同配合、指導協調,上下聯動、一體推進各項任務落實。行業協會、產業聯盟要發揮政府和企業之間橋梁紐帶作用,及時反映行業動向、提出政策建議,有效整合資源,加強行業自律,服務引導新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加強督查考核。強化工作推進調度,完善產業統計體系,定期開展統計分析,實行月度推進、季度通報、年度考核,定期加強跟蹤調度,推動各地比學趕超。將新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體系,突出工作重點,建立健全考評指標體系,確保各項年度任務目標順利完成。
(三)強化項目要素保障。加強各級專項資金整合力度,按照集中投入原則,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加大項目用地保障力度,對入駐食品產業園的生產企業,優先保障用地需求,對租賃園區標準化廠房的新項目,落實租金“三免兩減半”政策,創新方法保障水、電、氣、暖需求。
(四)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加強新型食品產業發展的典型培育,及時總結建設過程中的好模式、好機制、好經驗,尤其是輻射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典型案例,充分利用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全方位進行宣傳報道,切實發揮新型食品產業在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中的示范帶動作用。
本行動方案中各項獎補資金,縣域企業由市、縣財政按2:8比例分別承擔,市區企業由市、區財政按5:5比例分別承擔。各縣區(市各功能區)可在市級獎補政策基礎上,自行制定政策,再給予一定配套獎勵。相關政策由發改、工信、科技、商務、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分別負責解釋、制定申報指南并組織實施。
本行動方案有效期為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其他文件與本行動方案不一致的,按“就高、不重復”原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