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鹽南高新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鹽城市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激勵政策(試行)》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鹽城市人民政府
2025年1月27日
(此件公開發布)
鹽城市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激勵政策(試行)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徹落實《鹽城市科技賦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加快推進科技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特制定如下激勵政策。
一、凝聚產創融合強大動能
(一)健全科技計劃項目體系。根據項目體系建設情況,逐步增加科技計劃項目支出占比。市級建立完善以基礎研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研發、成果轉化等科技創新全鏈條為基本框架的項目體系。建立科技計劃項目指南征集制度,重點面向我市產業創新需求編制申報指南。縣(市、區)根據實際建立本級科技計劃項目體系。
(二)探索產創融合支持新模式。創新“揭榜掛帥”組織模式,探索“科技懸賞”試點,部門設定標準、發布需求、全程監督,專業機構組織實施,財政部門直撥經費,實現不見面撥款。面向“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采用“撥改投”方式對優質科創項目和初創科技型企業給予支持。
(三)鼓勵園區創新發展。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高新區分別獎勵500萬元、300萬元。對新認定的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獎勵100萬元。對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農業科技園分別獎勵200萬元、50萬元。落實好《關于支持鹽南高新區加快打造全市創新之核的專項政策》,支持和推動鹽南高新區打造全市創新之核。
二、壯大產創融合核心主體
(四)加強市場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以產業化應用為導向,支持在鹽高校院所、重大創新平臺、產業龍頭企業等開展應用基礎研究。探索設立基礎研究省市聯合資助項目,最高支持500萬元。
(五)推進企業高質量發展。對高企培育企業首次達標申報的,每家給予最高10萬元“高企服務券”補助。對當年首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每家最高獎勵35萬元,重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每家最高獎勵20萬元。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重大科創平臺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獲省認定的獎勵100萬元,市“揭榜掛帥”項目對創新聯合體給予優先支持。新認定的省級農業科技型企業獎勵20萬元。
(六)大力培育創新標桿企業。對納入國家、省科技重點企業培育庫的企業自入庫起三年,每年按上年度研發投入的最高10%,分別獎勵不超過200萬元、50萬元。實施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對首次通過省或市評估發布的獨角獸企業和潛在獨角獸企業,按其上年研發投入的最高30%,分別獎勵不超過200萬元、50萬元;對首次通過省或市評估發布的雛鷹企業、瞪羚企業,按其上年研發投入的最高20%,分別獎勵不超過10萬元、30萬元。
(七)強化創新創業孵化全鏈條建設。對新認定的國家、省級大學科技園分別最高獎勵100萬元、50萬元。對首次納入國家管理的科技型企業孵化器,按卓越級、高能級、基礎級分別最高獎勵100萬元、50萬元、30萬元。對通過國家、省備案的眾創空間分別最高獎勵20萬元、10萬元。對獲批省級標桿孵化器,最高獎勵50萬元。對獲批國家級、省級未來產業科技園,分別最高獎勵200萬、100萬元。
三、增強產創融合內生動力
(八)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牽頭承擔國家、省科技重大專項,開展產業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單位,按要求給予配套,單個項目最高1000萬元。圍繞全市“5+2”戰略性新興產業和23條重點產業鏈,健全“揭榜掛帥”常態化推進機制,探索開展“賽馬制”“里程碑”“業主制”等新型項目組織形式,開展制約產業技術重大創新的“卡脖子”技術攻關,分檔擇優給予單個項目資助100-500萬元。支持面向未來產業前沿技術研發,單個項目資助50-100萬元。緊扣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和傳統產業煥新,支持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單個項目資助30-50萬元。
(九)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對概念驗證中心按照上年度服務費用的最高20%給予支持,總額不超過200萬元。對首次被認定的長三角國創中心研發型企業、省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最高獎勵50萬元。科技型中小企業購買科技服務,通過創新券給予支持,每家企業每年領取創新券額度不超過14萬元。新認定的國家級、省級星創天地分別獎勵30萬元、20萬元。
四、提升產創融合載體實力
(十)加快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落實《關于支持江蘇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的政策意見》,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十一)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圍繞我市產業發展重點和方向,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最高支持500萬元。對獲批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最高獎勵500萬元。對獲批新建省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最高獎勵200萬元。對獲批組建院士工作站獎勵100萬元。
(十二)推動科創載體建設。新增省列統新型研發機構獎勵20萬元,獲批省標桿型新型研發機構的最高獎勵100萬元。企業獲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獎勵20萬元。企業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聯合創新中心的,最高獎勵50萬元。獲批省級外國專家工作室獎勵20萬元。
五、營造產創融合良好環境
(十三)加大創新資源集聚力度。探索科技創新要素集聚支持產業強鏈補鏈新機制,實施“科創伙伴計劃”,對納入“科創伙伴計劃”的單位,每年最高支持300萬元,對科創平臺按研發投入給予最高20%,不超過200萬元支持,鼓勵對外開放共享,根據年度服務成效每年給予最高200萬元績效補助,所獲補助的20%可用于人才引進或獎勵。
(十四)鼓勵域外科創中心建設。對年度績效評價優秀等次的離岸科創中心、離岸孵化器,市財政最高獎勵100萬元、50萬元;對良好等次的離岸科創中心、離岸孵化器,市財政最高獎勵50萬元、30萬元。對建成海外離岸創新中心的,最高支持100萬元。獲批建設省級以上國際科技創新合作載體,最高獎勵50萬元。支持各地建設市內離岸科創中心,入駐企業同時享受市、縣(市、區)相關政策。
(十五)支持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我市創新創業團隊和企業參加國家、省創新創業大賽,獲得國家創新創業大賽一、二、三等獎項目,分別最高獎勵50萬元、30萬元、20萬元。獲得江蘇省科技創業大賽和江蘇人才創新創業大賽一、二、三等獎項目,分別最高獎勵30萬元、20萬元、10萬元。對以市政府名義承辦國家、省、市科技創業大賽和市科技招商推介活動的單位,市財政最高補貼30萬元。企業負責人參加政府組織的科技招商、產學研用對接等活動,其交通、食宿費用按照公務標準由財政承擔。
(十六)強化科技創新獎勵。對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二等獎的第一完成單位分別獎勵200萬元、100萬元,參與完成單位分別獎勵50萬元、20萬元。對獲江蘇省科學技術獎(省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一、二、三等獎,省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國際科技合作獎)的第一完成單位,分別獎勵30萬元、20萬元、10萬元,20萬元、20萬元。
本政策自印發之日起實施,實施有效期至2027年1月26日,與其他各項同類政策按“從優不重復”原則執行。各縣(市、區)可參照出臺相關政策。市科技局會同市財政局制定實施細則,強化前中后全流程監管,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除另有規定外,本政策所涉資金由原渠道解決;區由市、區財政按五五比例分擔,縣(市)由縣(市)財政承擔;對縣(市)獲批建設省級以上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市財政給予20%獎勵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