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州)、貴安新區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
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貴州省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攻堅行動計劃(2023-2030年)的通知》要求,為推動貴州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現將《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推動全省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落實。
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2023年8月23日
(此件公開發布)
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關于推動全省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貴州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根據《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貴州省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攻堅行動計劃(2023—2030年)的通知》有關精神,特制定本措施。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搶抓《國務院關于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的意見》(國發〔2022〕2號)重大政策機遇,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充分發揮我省中醫藥特色優勢,打造一批中醫藥產業集群,培育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構建有利于中醫藥產業質量總量同步提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產業支撐政策體系,加快推動全省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工作措施
(一)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1.支持新產品研發及產業化。鼓勵企業加強“產學研醫”協同創新,圍繞重大疾病、藥物研發關鍵核心問題、公共衛生應急防治技術和產品生產、人口健康與老齡化等方面加強新產品研發和產業重大問題研究,開展原創性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支持中藥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共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推動新技術、新產品盡快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生產線。
2.強化創新平臺引領支撐。支持研發能力強的中醫藥龍頭、骨干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建設面向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服務的創新平臺機構。對新認定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省級工業設計中心、省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一次性給予50萬元獎勵;對新認定的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一次性給予100萬元獎勵;對新認定的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一次性給予30萬元獎勵,獲得省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后被新認定為國家級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一次性給予20萬元獎勵。
3.推進科技成果對接轉化。支持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組織用好全國藥品交易會等平臺,帶領中藥企業參加省內外知名專業展會,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常態化對接機制。鼓勵企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制度,提高骨干團隊、主要發明人成果轉化收益比例。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同研發中醫數字化輔助診斷設備、中醫特色療法智能化裝備、中醫治未病現代化裝備等,提升輔助中醫診斷治療水平。
(二)大力推進產業優化聚集
4.堅持科學謀劃布局。按照“統籌謀劃,特色定位、優勢互補、突出重點”的布局思路,結合各市(州)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發展定位,支持貴陽市發揮省會中心城市優勢,加快推進中醫藥產業數字化和運營管理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技術領先、專業人才匯聚、創新源泉涌流的中醫藥產業“數智”發展核心區;鼓勵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發揮民族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支持畢節市、銅仁市、六盤水市、安順市發揮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引導遵義市發揮特色食品產業優勢,共同構建各市(州)聯動互促,優勢互補,協同共進的“中醫藥+康養產品”“中醫藥+文旅產品”“中醫藥+食藥物質”等多個中醫藥特色產業集聚區,形成“一核帶動、多區推進”的產業發展格局。
5.強化園區承載能力。配合有關部門加快推進中醫藥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技術、資金、人才、勞動力等關鍵要素投入,節約集約高效利用土地,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功能配套,有效提升園區綜合承載力,積極協助具備條件的園區申報省級、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對以發展中醫藥產業為主導的園區,每年新增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時給予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優先推薦支持。
6.提升園區服務水平。鼓勵各地、產業協會、相關企業通過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平臺招商等方式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活動,對入駐園區的項目和企業,在項目立項、工商注冊、建設規劃、施工許可、納稅申報、安評、環評、能評等環節加大協調服務力度;鼓勵中醫藥產業園區積極引進中醫藥合同研發機構(CRO)、合同生產機構(CMO)、合同定制研發生產機構(CDMO)、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機構(GLP)等產業應用基礎平臺,支持企業使用上述平臺進行業務委托。鼓勵生產企業自主或通過平臺機構加快暢通新藥研發、臨床試驗及注冊申報渠道。
(三)加強市場主體培育
7.支持企業做大做強。鼓勵龍頭企業加大行業整合力度,省內優強企業并購省內企業后實現產業化生產的,一次性獎勵100萬元;省內企業成功并購省外企業并將工廠搬遷到我省后實現產業化生產的,一次性獎勵200萬元。支持重點企業發揮標桿示范作用,對符合標桿示范條件的龍頭企業,積極推薦申報“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榜單。推動梯隊企業加快發展,對“十四五”期間營業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100億元的企業,分別一次性給予200萬元、300萬元獎勵;對新認定為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的企業,分別按照每戶100萬元、60萬元標準給予一次性獎勵;對獲得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的企業,分別一次性給予50萬元、30萬元獎勵。
8.加大項目服務力度。積極推薦投資強度大、帶動能力強、經濟效益好、實施進度快的中醫藥精深加工、配方顆粒生產、衍生配套項目列入省級重點項目庫和基金項目備選庫,對庫內技術改造、創新升級、質量提升項目,以及通過上市許可人持有制度方式引進藥號實現產業化生產的招商引資項目,積極推薦列入工業、流通、金融等領域生產保供“白名單”,省、市(州)、縣(市、區)三級聯動進行重點協調服務,在項目立項、融資貸款、要素供給、服務保障等方面進行重點服務協調。
9.鼓勵提高質量標準水平。支持企業開展中醫藥獨家品種藥效物質基礎研究、質量再提升、新適應癥開發,引導企業探索建立符合中醫藥特色的質量檢測方法和控制體系,加強技術裝備標準體系建設,對通過國家中藥再評價的大品種,一次性獎勵企業100萬元。鼓勵企業加強與科研機構開展中醫藥技術裝備共性標準等可度量技術規范體系建設和成果應用,開展中醫藥技術裝備在慢性病防控中的應用示范。協助企業申報“中國質量獎”“貴州省省長質量獎”,幫助具備獨特專利和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申報“中國專利獎”“貴州省專利獎”。
10.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支持中藥企業按照我省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導向,在研發設計、化合物篩選、實驗分析、生產包裝等環節進行數字化應用,提升研發生產效率;在藥材種植、加工、包裝、倉儲、分揀、流通等關鍵節點開展全過程質量監測管理,提高藥品質量水平;探索創新定制化醫藥、個性化治療、產品溯源等模式,培育試點項目建設,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四)強化供需體系建設
11.引導構建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以特色中藥材精深加工為重點,鼓勵中藥企業建設道地藥材規范化全過程可追溯種植基地,幫助企業爭取將符合相關要求的中藥材產品納入“貴州省道地藥材目錄”“貴州省民族藥材目錄”。支持中藥企業積極打造“綠色供應鏈”,對新獲得國家級、省級“綠色供應鏈”的企業,分別一次性給予50萬元、30萬元獎勵。引導中藥企業按照優質、便捷原則,加強與中藥材供應企業合作,對形成穩定供應鏈的中藥企業和獲得“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地理標志產品產業化促進項目”“有機產品認證”的中藥材生產企業,按規定在基金、資金、服務等方面積極給予支持。
12.強化藥品采購儲備。鼓勵中藥企業積極參加重點區域藥品集中帶量采購拓展市場,推動醫藥流通企業及醫藥零售企業加強對優質優價藥品的采購和銷售,提升藥品上架率,推薦優勢產品向外拓展市場。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做好政府藥品應急儲備和醫療機構主體儲備,協助做好公共衛生事件中對癥藥品儲備工作,增強對癥藥品生產企業保供積極性和主動性。
13.支持企業多元化拓展銷售市場。配合建立完善“衛健—醫保—企業”面對面機制,鼓勵臨床醫療機構使用中藥創新藥、中藥獨家品種、通過中藥上市后再評價的藥品。支持企業加速構建院內院外雙通道銷售體系,通過互聯網、新零售、移動電商平臺等方式積極布局院外市場。鼓勵中藥企業圍繞消費領域等方向開發食藥物質相關產品,充分利用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推進中藥和“中藥+”相關產業融入“一帶一路”、長三角經濟區、珠三角經濟區、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努力開拓中醫藥新興服務市場,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鼓勵研發生產的中藥創新藥國內外同步注冊,面向發達國家市場開展全球多中心臨床研究,支持獲得境外上市資質的產品在國內實現產業化生產。
三、保障措施
14.加強統籌協調。充分發揮工作職能,協同有關部門積極協調解決中醫藥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全力爭取國家部委對口支持,爭取更大發展空間。建立健全政府、企業、協會聯動機制,切實發揮省醫藥行業協會等商(協)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以市場機制推進行業指導和社會化服務。
15.加大支持合力。有效發揮省新型工業化發展基金、省新動能產業發展基金、省中小企業信貸通、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杠桿作用,形成對中醫藥產業重點領域和優質項目的支持合力。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手段,探索建立產業基金、財政資金、社會資本相結合的市場化、多元化扶持體系,形成對中醫藥產業基礎研發、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重大項目的全過程、多維度共建共扶金融支持新格局。加大對上市掛牌后備企業資源庫內的中藥企業培訓指導,加快上市步伐,推動企業發展與資本市場有機結合,發揮好資本市場推動企業發展、助力轉型升級的積極功能。
16.加強人才培育。鼓勵醫藥企業牽頭以人才帶項目、項目聚人才的方式打造中醫藥產業所需的人才高地。推進人才柔性流動,支持校企合作培養中醫藥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能人才,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支持院校開展委托培訓,鼓勵在醫藥企業建立技能實訓基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積極協調符合條件的企業高層次人才參加我省特殊人才高級職稱認定(評審),申報海外引才項目、企業科技創新人才項目、高技能人才項目、“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
17.加強政策宣傳。加大惠企政策宣傳貫徹力度,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實現政策精準匹配,提高企業的政策知曉率、可及度和獲得感,構建“政策找企業、企業找政策”的雙向暢通機制,形成全社會、各領域共同支持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